病人得了肺癌,能找到复旦大学肿瘤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主任陈海泉教授开刀,应该说是非常幸运了。作为国内和国际顶尖专家,多次改写了肺癌的国际诊治指南。本周是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在他的诊室, 看他一上午接诊了105个病人后却发现,很多奔着去开刀的病人,竟被他“劝退”了。一个以“切”为绝活的医生,却总是让病人“不切”,这令人相当意外。
“真的不用开刀?”病人笑了
(相关资料图)
肿瘤医院陈海泉教授的门诊
周三上午,肿瘤医院陈海泉教授的门诊,挂号数总要到达三位数。
他端坐在电脑前,右手滑动鼠标,眼睛盯着屏幕上的CT影像。很快,他向病人挥挥手,语气轻松:“回家吧,一年后再来!”这位短发阿姨发现肺结节2年了,在小姐妹的陪同下前来就诊。听到这话,她立刻松弛下来,眉头也舒展了。“真的不用开刀?”“随访就行。它虽然是个坏东西,但也不着急把它开掉。”阿姨笑了,“陈教授,我就相信你”。
在陈海泉的手边,有一叠黄色的手术申请单。遇到他认为必须尽快手术的病人,陈海泉也会“发单子”。只不过一上午,单子发出去不过十来张。
一位同样是肺部肿块的中年大叔,陈海泉建议他手术,却不忘多问一句:“一口气爬楼梯可以爬到几楼?”大叔伸出5根手指头,陈海泉让他坐电梯到1楼,再爬楼梯上来。15分钟后,大叔推门而入,再次伸出5根手指头,陈海泉点了点头, “可以做开刀前准备”。让病人爬楼来大致判断肺功能,简单又管用。如果连爬三楼都气喘吁吁要停下来休息,这样的病人手术可能不耐受,术后生活质量也会比较差。
陈海泉每周一、三看门诊,周二、四做手术,从全国各地赶来的病人非常多。他们排着队,拎着胶片袋,不少端着笔记本电脑,因为从当地医院拷出来的薄层CT影像可以对结节进行连续的、多平面的观察,方便专家对结节进行更准确的判断。
“陈教授,我是XXX介绍来的。”这是很多病人的开场白。在中国这样的人情社会,看病加一句这样的开场,通常病人更安心。不过,他总是会心一笑,并没有因此而特殊对待,病人太多了,实在顾不上。一位外地赶来的女士挂错了号,系统里找不到她的名字,她急哭了,生怕不给看了。但陈海泉并没有将她拒之门外, “先给你看一下再去补号,你有什么问题?片子拿过来,人坐下来再说”。
基本的交流和诊断后,如果病人还有不清楚,会由一旁的其他医生详细解释。有的不适合手术,转给放化疗医生,也都在同一个诊室解决,是事实上的多学科门诊。病人并不会因此感到不满,相反, 有的人千辛万苦抢他的号,就是为了等一句“你没事”。
在“治愈窗口期”内,可在合适时间开
随着CT的普及,肺部肿瘤或磨玻璃结节(GGO)在中国呈现持续的高发状态,以前是老年人多、男性多、吸烟的多,这几年,年轻、女性、非吸烟人群中肺癌检出率明显上升。病人找到陈海泉,问得最多的就是,“我会不会是恶性肿瘤”“我是否要开刀”。
多年经验让绝大部分恶性肿瘤难逃他的“法眼”,但也会有看不出良性和恶性的时候。“磨玻璃结节的自然病程存在一定规律,随访过程中缩小或消失,一般为炎症或良性结节;持续存在往往提示为恶性病变,部分可能无进展,但部分在随访过程中可出现结节增大或实性成分增加。 所以,如果是首次发现,不要急着切除,可以随访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