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月21日,杭州女孩郑灵华因抑郁症自杀去世,死于一场网络暴力。
2022年7月,郑灵华顺利保研华东师范大学,带着录取通知书到病房给爷爷报喜。在她将这一暖心照片发到社交平台后,却被营销号盗走用作“专升本”卖课。随后,无数冷言冷语汇聚成暴风雪把郑灵华吞没。“老少恋”“陪酒女考研”“你那头发能当老师吗”“丢华东师大的脸”“网红炒作爷爷”……与抑郁症抗争半年后,粉发女孩郑灵华还是告别了本应多彩的世界。
互联网的记忆不只有七天,当事人不堪忍受网暴而自杀的事件绝不只有一起。寻亲男孩刘学州、开拖拉机去拉萨的网红“管管”、德阳女医生……施暴者的随口一言,受害者却要遭受万箭穿心,不明真相的局外人还要责怪一句“现在的年轻人心理太脆弱”。网络暴力是如何杀人的?受害者起初面对少许负面评价时,感到愤怒并反驳对方。然而双拳难敌四手,且互联网敌暗我明更放大了受害者的孤立无缘处境,进而因不断被贬低而感到自卑。几天后,恶意的种子生根发芽,外部的贬低渗透转化为内在的自我消极评价,“我可能真的挺差劲的”。低自尊伴随抑郁情绪萦绕不去,受害者的人格已经被碾压如蝼蚁似尘埃,变得非常消极沮丧,不再相信身边任何的夸奖,怀疑自我的存在价值,总觉得人生没有意义,感受不到生活中的喜怒哀乐,随时可能走向轻生。
遭遇网暴,受害者维权无力的一大困难即互联网的匿名性,施暴者戴着“面具”跨平台、开小号倾泻恶意,除要求平台履行治理网暴主体责任,以技术手段启动“防火墙”拦截有害信息,受害者也要打通网上网下,运用法律武器揭开施暴者的面纱,捍卫自己的合法权利。具体该怎么做呢?
1.保存网暴证据。为了避免搜集固定证据时受到二次伤害,可以找律师或者亲友帮忙,到当地公证处进行公证。
2.起诉网暴发生的网络服务提供者(网络平台),平台肯定会“甩锅”给施暴者。受害者有权请求法庭责令平台提供网暴侵权人的个人信息,普通账号只有IP地址、手机号码,认证的加V账号更省事,可获得姓名和身份证号码。
3.知道手机号码显然还不够锁定具体侵权人,直接去法院起诉民事侵权立案,法院必然以“被告不明确”为由不予受理,原告此时可向法院申请开一份协助调查函,然后找公安局调取被告详细的身份信息。
4.正式起诉侵权人,诉请被告公开赔礼道歉、删除网暴信息,负担诉讼费、公证费、(律师费)、赔偿精神损失。
5.判决生效后,对方不执行,你可以去执行庭请求强制执行。执行庭会查出他的银行卡并强制扣除,如果无财产可供执行的,可以由法院采取限制高消费、加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等措施。背上“老赖”名号,让对方难受也算一种惩罚。
正义也许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受害者挺身而出揪出躲在暗处的施暴者才能加速正义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