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之初,太祖朱元璋为巩固朱明皇权,亲自主持编订了《皇明祖训》,希望后世子孙遵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条制度被后世皇帝推翻,使朱元璋的苦心白费。朱家子孙皇帝不敢公然宣称推翻《皇明祖训》和朱元璋的旨意,口口声声遵从祖训,实际是阳奉阴违,玩文字游戏, 把话反着说。
【资料图】
大致来说,一个王朝在建立之初,政治比较清明,臣相对廉洁,腐败的问题并不严重,但经过几代人之后,往往只要两三代,官场变得昏暗,腐败层出不穷,继而如决堤洪水一般汹涌而出。到王朝的末期,官场黑得像墨一样,腐败问题常态化,弄得民怨沸腾、人心尽失之时,王朝末日也就来临了。
朱明王朝立国之初,为了革除元朝政纲不振、法纪废弛的弊政,太祖朱元璋本着“世乱用武、世治宜文”原则,加大了执法力度。尤其在重惩贪吏方面留下了令人触目惊心的“剥皮实草”之例,“凡守令贪墨者,许民赴京陈诉;赃至六十两以上者枭首示众,仍剥皮实草。”在严法酷刑的威慑下,明代初年吏治最为修明。
可惜明朝自第六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镇开始,到亡国之君思宗朱由检,凡十一任皇帝,未能恪守“革前元姑息之政,治旧俗污染之徒”祖训,以致统治黑暗,吏治腐败,导致“内忧外患”相互作用,最终亡国。
明朝中叶以后,既少守成之君,更无开一代风气的雄主。大多碌碌无为、昏庸无道,或宠信宦官任其恣意妄为如明英宗朱祁镇、明宪宗朱见深、明武宗朱厚照、明熹宗朱由校之流;或沉迷于方术不理朝政如明世宗朱厚熜;或荒糜奢侈贪财好货如明神宗朱翊钧;或锐意太平却治国无方如明思宗朱由检。
明代宦官专权始于英宗朱祁镇的宠臣王振。朱祁镇对王振颇为宠信,诸事悉听决于王振。对王振以“先生呼之”,满朝文武公侯勋戚都称呼王振“翁父”。正统十四年(1449年),王振挟朱祁镇亲征,未及交战便撤军,又想借机炫耀于故里,结果贻误了战机,导致“土木之变”,朱祁镇被俘,明朝颜面丧尽。罪魁祸首王振也被护卫将军樊忠所杀。然而,倍受王振之害的朱祁镇竟不思悔改,通过“夺门之变”复辟后,竟然为王振建寺庙,招魂葬亡。如此执迷不悟,倍受盎惑的皇帝真是绝无仅有,。
宪宗朱见深朝领西厂太监汪直以善于刺探外事见幸于圣上,一时权倾朝野,炙手可热。一朝有“纸糊三阁老”和“泥塑六尚书”之说。其中兵部尚书陈钺和威宁伯王越甘为太监汪直的爪牙,被称作汪直将兵所仗的“两钺”。汪直权势日重,当时流传“只知汪太监,而不知有天子。”
武宗朱厚照在位16年,讨厌正常秩序所要求于皇帝的程式化生活,在宫外筑豹房居住,喜欢体会领军冲锋陷阵的滋味。宠信太监刘瑾更甚,权势煊赫,直接操纵内阁。大臣的奏章先写成“红揭”,投送刘瑾,号称“红本”,再送“白本”给通政司,首辅有事情也要去刘瑾家商量。著名理学家王阳明任兵部主事,因替他人求情而触怒刘瑾,刘瑾矫诏杖责五十,几乎毙命,后贬谪至贵州龙场驿。刘瑾还不肯就此罢手,派人跟踪暗杀。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六月,有人投匿名书揭发刘瑾的罪行,刘瑾大怒,假传旨意命文武百官跪在奉天门下。而朱厚照的态度竟然是“汝谓贤,吾故不用;汝谓不贤,今用之”,何其昏庸。后因巡游江南溺水,不久驾崩
世宗朱厚熜自藩王入继大流,为大礼仪之争导致朝政的混乱,为求端葵几乎被宫女谋去性命。他生长在道教盛行的湖北,从小受其影响,做了皇帝以后,便把道教的那一套带进皇宫。张颜、邵元节、陶仲文等道士被封为礼部尚书。以撰写醮祀青词而入阁的“青词宰相”严嵩,与其子严世藩、爪牙赵文华把持朝政,权势炙手可热,文臣武将为了保住官位,纷纷行贿给严世藩。
继位的明穆宗朱载垕在位只有6年,但大狱迭起,社会凋敝,朝纲不振,边患频仍,时人已有国危之叹。
神宗朱翊钧8岁即位,朝政委托张居正,国事颇见起色,但张居正死后皇帝已长大成人,年轻的皇帝可以否定张居正的改革,但却拿不出治国治民的更好办法,在立皇后、立太子、封王等事与群臣的绵长争持,纵情声色,贪财好货,预修陵寝、消极怠工不上早朝等等一连串的劣迹。
熹宗朱由校在后宫操斧弄锯,尽兴发挥其不俗的木工技艺,而宦官的权势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太监魏忠贤把明朝宦官专权推向了极致,兼领东厂、锦太卫,总揽内奸大权,被尊为“九千岁”,位列掌辅之上,把持朝政,内结熹宗乳母客氏,外收“五彪”、“十狗”、“十孩儿”、“四十孙”等党羽门徒,操生杀予夺之权。门徒们在全国各地竞相为之建造生祠,宦官专横跋扈,使得政治更加腐败。最为甚者,魏忠贤二岁的孙子魏鹏翼被封为安平伯,三岁的儿子魏良栋被封为东安侯,可见朝政之黑暗,宦竖权势之煊赫。
思宗朱由检出生时明王朝已呈现衰弱迹象,内部既有党争愈益激烈,又有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外部更是后金的步步进逼,对事变的处置越来越无章法,猜忌、急躁、刚愎自用的性格特点导致了统治集团的分崩离析,最终明王朝还是葬身于农民起义的火海之中,朱由检也以自缢煤山结束了劳而无功的一生。虽然不能因此要崇祯为明亡承担全部责任,但至少可以说他是一个无能的皇帝。
这样的恶性循环一直畸形发展,不断侵蚀着明王朝日趋倾斜的身体,在风和飘摇中终于坍塌了。
《皇明祖训》规定宦官不得干政。朱元璋以历史上宦官祸国乱政为鉴戒,吸取汉唐宦官专权的经验教训,对宦官加以种种限制,不允许宦官参与政事,违者严惩不怠。但是从成祖朱棣以藩王起兵,夺取帝位,为镇压建文旧臣的反抗,监视沿边的藩王,公开任用了一批跟从他起兵的宦官担任要职,宦官掌权由此开始。后来宦官权势越来越大,特别是正统朝以后,司礼监掌握了批红权,与内阁并驾齐驱,成为与内阁并列的两大辅政机构之一。
《皇明祖训》强调节俭。明朝后期有几位皇帝搜括民财,肆意挥霍。明神宗朱翊钧为了个人的享受,多次向户部所属的太仓库、太仆寺库、光禄寺库索要资金“传索帑金”。更是从万历二十四年起,向全国各地派出矿监税史,垄断开采或征收商税,将开矿或抽税所得上缴内库,供自己使用。由于横征暴敛,激起万历中后期的反矿税民变。
《皇明祖训》规定后宫不得干政。明宫三大案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立太子的事情,这和郑贵妃怂恿明神宗朱翊钧有莫大的关系,算是后宫干政,突破了朱元璋规定的后宫不得干政。
《皇明祖训》是朱元璋一生的心血熔铸成的一部为保朱明皇权传之千秋万代的训令。然而朱元璋个人才智高,勤政爱民,能够处理好纷繁的政事,可是后世皇帝既没有这么高的才智,也不勤政,尤其是遇到一些昏君,出现了,宦官也全面参政,形成内阁、内监的二元辅政机构,导致《皇明祖训》尽数被推翻,明朝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积贫积弱的一个王朝。
即使明朝再换一批皇帝,估计还是会被推翻。